守護美麗台灣 從垃圾減量做起

活動起訖時間:2017/3/13~2017/3/13

【秘書室訊/校園記者吳詠琳報導】

「你曾想過嗎,我們爲什麽要使用塑料吸管?我們一天到底製造多少垃圾?我們寄希望於垃圾處理,還是從源頭做起垃圾減量?」3月13日,由東吳福智青年社主辦的「走在時尚尖端-94不要塑」在雙溪國際會議廳舉行。活動的主講人海湧工作室的執行長陳人平向同學們抛出疑問。他與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用67天的時間徒步緊貼台灣海岸綫環島并進行净灘行動。在環島的旅程中,他們看到美麗台灣,卻也看到一個觸目驚心的「塑化台灣」。

陳人平執行長說:「我們的海岸線,就像是三不管地帶。在新北,我們看到家用垃圾,如浴缸沙發等直接傾倒在海邊;在宜蘭,河口遍佈著河流上游居民所丟棄的生活垃圾以及危險的醫療廢品;在花蓮,退縮的海岸線,夾帶著數不盡的異國海漂垃圾;在屏東,我們看到海水養殖業瘋狂抽海水的盛況;在高雄,我們看到電石渣混雜二三十年前家用垃圾的人造海岸;在台南,我們看到即將消失的海岸線以及數不清的保麗龍屑片。」數據上來看,全球每年生產塑膠製品1360億公斤,塑料分解時間約四百年。講到這裡,陳人平拿出了在净灘時發現民國76年所生產,但仍大致完好的「蝦味鮮」食品塑料包裝袋。由此可見難以降解的塑料製品對環境影響之大且遠。

當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峻性之後,人們能做些什麽來改變呢?針對這個問題,陳人平從我們每天日常三餐消費所產生的垃圾説起。日常中的包裝袋、飲料吸管、免洗筷、一次性湯匙、紙杯薄膜、寶特瓶等等,有多少是不必要的垃圾呢?根據環保署資料,目前全國各鄉鎮垃圾場中有四分之一,七十七座垃圾場已飽和或亮紅燈。唯有從源頭開始,進行垃圾減量才是拯救環境的關鍵。

也許我們無法改善海岸工程的開發,但可以從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開始;也許我們無法改變海岸侵蝕的現況,但可以關注更多環境議題,鼓勵對環境更加友善的法案通過;也許我們無法減少海岸線上保麗龍的汙染,但可以去了解食物來源,了解來到口中的食物,在生產過程中會造成甚麼環境負擔。從今天起,減少塑膠的使用,可從隨身攜帶環保杯、環保筷、環保餐具、環保袋開始!

【文圖/中文一吳詠琳】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