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羅生門VS新聞真善美

活動起訖時間:2019/5/23~2019/5/23

【秘書室訊/校園記者張皓筑報導】

通識教育中心5月23日於國際會議廳舉辦「新聞的真善美:新聞訊息如何分辨真與假」講座,邀請任教於本校中文系,且同時身兼現任台北市議員、資深媒體人的王浩老師擔任講者。向學生們分享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社會,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信息,如何分辨其中的真偽,進一步自我消化成為正確的價值觀念。

「不是每一條新聞,都有一個王浩說給你聽。」王浩老師在開場時便如此逗趣地說。在接受大量訊息的過程中,我們無法一一消化咀嚼那些零碎而片斷的內容,然而,新聞報導的真正價值何在?站在閱聽人的角度又該如何思考?王浩老師首先提出這些問題,讓在場學生思索,並以今年4月,台中一起「國三生遭霸凌而跳樓輕生」案件為例,提出當時的媒體報導沒有完整呈現事件的始末與全貌,明確指出「新聞的天秤只傾斜一邊,導致報導內容失衡」的問題。

「新聞的真善美」具體來說指的是什麼呢?根據馬星野先生擬定的「中國新聞記者信條」以及1948年聯合國新聞自由會議制定的《國際報業道德規約》草案,可歸納出媒體工作者所需具備的素養,即「真實、正確、公正和客觀」,而這正是「真善美」的本質。

「記者必須為自己說過的話,寫過的文章負責。」王浩老師表示:「新聞報導應該是使消息傳遞與事實呈現的天秤達成平衡。」媒體既是新聞的觀察者,更是道德的守門人。西方國家將媒體稱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外的第四權,由此可知它對社會大眾的影響至深,因為媒體所呈現的消息,會直接影響閱聽人以何種「視角」看待不認識的人、事、物,所以更應慎重以待。

如今的媒體環境與從前「不可同日而語」,生活中充斥著真偽莫辨的新聞,導致閱聽人分辨不出訊息的正確與否。王浩老師以今年4月中的地震為例,地震過後,台北市傳出長安東路大樓傾斜的消息,緊接著網路上又出現台北市松仁路地裂的照片;事後證實,大樓傾斜是真,馬路地裂為誤,只因拍照者位於大樓高處,將顏色較深的「填縫膠」誤認為是龜裂塌陷,便逕自上傳至網路,使「假新聞」迅速蔓延,這都是不經查證的輕率態度而導致。現在的媒體記者動輒從網路上找題材,而這些「新聞」往往如同松仁路的地裂事件般,是未經過查證的消息,媒體做為消息與閱聽人之間的橋樑,必須要有公正、客觀且獨立判斷的能力。

講座的最後,王浩老師提醒在座學生:「新聞的天秤永遠要有both side,不能只單單偏頗某一方,至於每個人都有自己支持與相信的人、事、物,但是不要全盤接受任何人提供的消息,要懂得理性思考。」閱聽人應該具備的自我知覺,是將在生活中接收的資訊和自身知識聯結,不要只是汲取盤中的殘渣,而要積極主動地「research」,將接收到的資訊轉換為一頓饗宴。

【文/中文四張皓筑 圖/通識教育中心】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