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校」之後,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活動起訖時間:2019/10/19~2019/10/19

【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訊】

台灣電影《返校》上映不到一個月,票房已破兩億,香港反送中的抗爭四個月來仍不曾止息;面對極權的壓迫,人們前仆後繼為民主與自由站出來。《返校》不只是遊戲與電影,而是白色恐怖時期的真實日常。本校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承接國家人權博物館計畫推出之書籍《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記憶、白色恐怖與酷刑》,透過三個主題:「為未來而記憶」、「白色恐怖下的你我他」、「揮之不去的夢魘」,來面對記憶、白色恐怖與酷刑的歷史,並隨著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後的人權公約體系發展,從公約的精神出發,重新梳理台灣的人權記憶,以博物館學、政治、藝術、歷史、社會學、法律、電影、報導等不同面向書寫與拼湊白色恐怖歷史的面貌,於108年10月19日下午在國史館禮堂舉行新書發表之座談會。

國家人權博物館陳俊宏館長表示,作為一個人權教育的平臺,希望可以透過人權館來做推動的角色。今年9月已經正式成為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的亞太分會,所以未來也會規劃一些活動,有關國際人權的對話,尤其在未來的多元講堂也會推動很多不同的議題。本校人權學程教授,同時也是《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記憶、白色恐怖與酷刑》主編的陳瑤華老師則說明,記憶總是會帶來很多的痛苦還有遺憾,遺憾來自於可能還有其他的選擇、還可以做得更好,可能性就代表著自由。我們可以從過去去修正,去發現其實需要有所補足跟學習別人的經驗。記憶跟解放之間好像有關聯,因為可以從記憶中去了解到如何自由、應該要承擔的責任和未來要做的事情。唯有不逃避,才有和解與邁向未來的可能。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系列講座的講者陳玲玉律師(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前台大法代會主席)、曹欽榮先生(文史工作者、鄭南榕基金會董事)、沈秀華教授(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政治受難者李榮昌前輩、張常美前輩、蔡金鏗前輩、陳武鎮前輩、簡中生和專書作者張瑀婕、張玉伶、陳世杰(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和黃秀如(本校人權學程兼任講師)等亦表示樂見書籍的完成,記憶真相之於台灣人,永遠是應要深思、感念的事情。

《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記憶、白色恐怖與酷刑》提供大眾白色恐怖歷史多元的觀看視野,以玫瑰的意象,紀念時代中斑駁的足跡,而審慎記憶歷史,是為了能夠勇敢前行。

【文圖/吳佩儒、吳奕靜 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計畫兼任助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