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數金論壇探討「綠能投資應有的決策思維」 54%溫室氣體來自日常?! 荷顧問:創新商業模式搶救地球

活動起訖時間:2021/4/26~2021/4/26

【數位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訊】

本校數位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於2021年4月26日舉辦《東吳數金論壇》第二季第二場次,主題是「綠能投資應有的決策思維」,特別邀請東吳大學嚴家淦講座教授顏慶章擔任主持人,由法律系余啟民教授擔任引言人,與談人包括荷蘭經濟及氣候部半導體企業資深政策顧問紀維德、歐洲商會理事長張瀚書、與資策會產業情報所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李震華,就當前綠能投資議題進行探討。顏慶章講座教授特別語重心長地呼籲,台灣若要吸引歐洲或其他國家投資台灣綠能產業,必須由法律制度面與公司治理面著手,甚至應積極加入CPTTP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以積極由國際標準敦促台灣法律制度與經濟體質的改造升級。

現任荷蘭經濟及氣候部半導體企業資深政策顧問紀維德(前荷蘭在台辦事處代表)則直言,過去探討氣候危機多由擴大綠能投資著眼,如由風能改為氫能,但根本的思維應該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根據統計,荷蘭有54%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日用品銷售,我們買衣服與日用品等,都在製造二氧化碳。若能明智地使用原材料,提高商品的可重複利用性,則循環經濟可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0%。

紀維德分析,全球氣候危機根源乃是脆弱、退化、破壞的「線性經濟」思維,從開採、製造、消費、到拋棄的產品製造模式,不但讓自然資源耗盡,也造成社會貧富差距、土壤退化、環境污然與健康危害;因此要回應氣候危機的作法,就是根本改變線性經濟思維,由循環經濟著手,創新企業商業模式。例如荷蘭大廠飛利浦不賣燈泡,賣「照明」服務;汽車大廠不賣汽車賣「租車服務」,就是由產品思維改為服務思維,希望透過服務升級提高產品的可循環利用性。而企業與政府、國際組織的循環合作(CC4CC, 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則能加速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

顏慶章講座教授則分析,綠能投資背後的夥伴關係,需仰賴法律制度面的保障與公司治理面的變革。在法律制度面上,台灣綠能投資有許多項目和地方政府合作有關,但土地的徵用、電價的訂定等議題,涉及契約內容;一但需要改變契約內容,往往循行政救濟途徑。但行政法院至少3~4年、一般法院動輒6年的裁決時間,無法落實司法正義。顏慶章講座教授直言,「A 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此外,台灣仍有許多「國營企業」,政府雖未掌握過半數股權,但卻在董事會具影響力,而影響到公司治理健全性。他呼籲台灣可藉由積極加入CPTTP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由外部施壓,以國際標準健全台灣司法制度與公司治理,如此才能吸引外商來台投資。

歐洲商會理事長張瀚書則分析,綠能投資有助於提高企業聲譽、強化企業永續發展、且能降低資本投資;目前國際上對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等融資多訂有標準。而歐洲商會每年都會向台灣國發會提報建議書,今年聚焦在三個議題,分別是台灣能源轉型、人才與教育、科技投資等。而台灣能源轉型特別關注四個產業,包括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行動科技、半導體與相關產業、由低碳到去碳產業等。而提高「低碳」或「去碳」的動機與激勵措施,更是基礎。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李震華組長則分析,區塊鏈的資料記錄、自動化運作與鏈上資料的延伸應用,可以應用在綠電交易平台上。例如中國信託就與正葳集團旗下的富葳電力合作,打造區塊鏈綠電交易平台,提供購電客戶一站式的綠能交易服務;運用區塊鏈平台紀錄能源供給、交易媒合、電力使用、金流往返等資訊,加速再生能源交易流程,藉此提升綠電市場交易效率。另外如太陽能獎勵計劃、碳足跡追蹤等,也都可運用區塊鏈技術。由鼓勵一般人民使用綠電、商業訊息交換、到碳中和的合作夥伴關係建構,都有區塊鏈的應用價值。

本次活動圓滿完成,東吳數金中心並預告下一次《數金論壇》將於2021年6月舉辦,主題和近來相當熱門的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的落地應用有關,敬請期待。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