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在泰北 相遇在東吳

活動起訖時間:2016/10/22~2016/10/22

【國際志工社訊】

國際志工服務除了是服務學習,更是一種文化學習!

10月22日國際志工社很榮幸地邀請「臺灣大學泰北服務學習社」和「臺北大學國際志工社-泰北團」到東吳進行一場「泰北服務經驗」對談,也邀請了《邊境漂流》作者賴樹盛老師、蒲公英女孩─林語珊及彩雲共同參與交流,分享服務經驗的美好以及服務時遇到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本校國際志工社清邁服務隊於每年寒暑假至泰北大谷地地區進行僑校中文教學服務。論壇首先由清邁隊第四屆隊長黃詩芸同學的專題分享─主題「歸。零」─拉開序幕,討論在泰北服務旅程裡的汗水與歡笑,在課堂上成員們為莘莘學子傳遞知識,然而在下課鐘響後,反思和自省卻隨之而來、拋之不去。進行「淨街」教案時,孩子們總有疑惑:「撿完還是有垃圾啊?」、「垃圾又不是我丟的,我為什麼要撿?」、「為什麼要撿垃圾?」等等,面對孩子的問題,服務隊成員總是很難給予一個完美的答案。從加強孩子們對社區的聯結開始,讓孩子們更能自發體會愛護家園的想法、以生活周遭的事例來說明,讓孩子更能有同理心等等,都是三校面對問題後提出的建議。

隨後,討論了「出團籌備與訓練制度」,臺灣大學泰北服務隊總召孟邑儒娓娓道來他們舊制的缺點和新制的優缺點─以一學期為單位來籌辦服務隊其實非常倉促,從期初隊員選拔後,服務觀講座、拉贊、寫教案、驗教案、當地聯絡等等,全部同時並行,不論是隊長還是隊員都是不小的負荷。若將準備期從半年拉長到一年,新隊員們就有足夠的時間理解當地文化背景,甚至先去老人安養院和臺灣偏鄉小學實習,讓他們更具服務經驗跟同理心。而對於隊長們,也有更充裕的時間確立與接洽人的資訊,和滿足當地校長的特殊活動需求。新制有另一特點是強制出過隊的隊員接任幹部,繼續培訓下一屆新人讓社團得以經驗傳承,他們勇於變革的決心與行動力非常值得學習,真心替泰北的服務品質著想才能使他們願意投入這般心力、擔起這份壓力。

下午由是台灣大學林禹筑同學作為開場。以2016暑期泰北服務隊的出團分享來跟大家一起探討及研究所遇到的問題,從服務地的需求及改變來探討服務的價值。她首先談起去熱水塘的榮民之家陪伴與傾聽被服務者,過程中意識到陪伴本身的重要性大過於物資上的援助,更能實際幫助到被服務者。在復華中學的特色教學中提到,中文在現代已轉型成目的性學習,並非單純的文化傳承,因此以職業為導向來設計課程。在恩泉小學的服務期間,遇到諸多難題,例如教室不足、學生無法理解、秩序失控等等,解決問題的同時也看見真正的需要。分享的尾聲,大夥共同探討及思考更好的解決方法。

最後一場分享是由《邊境漂流》的作者賴樹盛老師以無菜單的演講方式跟大家分享。在這場分享中,老師給每人一張白紙和兩個問題,分別是擔任國際志工的初衷及疑惑。寫完後,成員們看著一張張紙條上的答案,交流著彼此的想法,老師不吝嗇地為大家爬梳癥結點、提出建議。每一次的討論都有助於去重審國際志工的做法,使成員能更進一步思考服務對象的需求,而不是依服務員的需要去對待服務對象。

在泰北論壇的數小時裡,真的獲益良多,協助國際志工們的眼界更開闊,在輕鬆愉快的分享中,彼此看見差異與優點,以讓往後的「服務學習」中不至於偏頗,也不讓速成的教案遠離了當地需求。

這次的經驗交流讓國際志工們更貼近現實和需要,而不只是一味演練象牙塔裡的教案。

【文圖/國際志工社國貿二蘇芳儀、群育中心李宜穎組員】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