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院與日本知名大學合辦「東亞地區的合作與和平」研討會 成果豐碩 圓滿成功

活動起訖時間:2014/8/7~2014/8/7

人文社會學院於2014年6月28日在日本東京慶応義塾大學三田校區,與慶応大學東亞研究所、早稲田大學亞洲研究機構,共同主辦「東亞地區的合作與和平」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共有近20位台、日知名學者發表論文,分別針對東亞地區的中國因素、互信釀成、促進合作與和平的方式以及具體的案例提出深切的分析。當日研討會會場擠進約兩百多位關心東亞與海峽兩岸發展的日本學界、智庫研究者和相關媒體記者到場聆聽,會中有熱烈的問答交流,研討會圓滿結束。
本次台灣學者團由校長潘維大和校友總會理事長唐松章領隊,研討會為謝政諭院長及愛知大學黃英哲教授的國際合作計畫擴大而成,台灣與會成員包括社工系教授莊秀美、政治系教授羅致政、助理教授蔡韻竹和哲學系助理教授黃崇修等人。另邀集國內各大學具兩岸及東亞事務專長、素富盛名的多位學者發表論文,包括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前國安會諮詢委員,現任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昇和前主任嚴震生;前陸委員副主委、現任政大國發所所長童振源、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宋燕輝、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等。
潘維大校長在致開幕詞時表示,本次研討會是第一次由台、日兩地的三所知名大學共同主辦,對於台日兩國的學術合作與交流別具意義,值得進一步成發展成為三個大學常態性的年度學術活動。今年首次舉行的主辦地點在東京,明年度希望能夠移師到台北東吳大學,邀請日本學者到台北進行學術交流。除此之外,台灣駐日代表沈斯淳、慶応義塾長清家篤、前早稲田大學副總長小口彥太,也都到場致開幕詞,顯見各單位對於本次研討會的重視。
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首先針對「東亞地區的合作與和平--兩岸的實例」發表主題演說。指出,兩岸關係的幾個轉變歷程,最近期的轉變出現在2012年,中共對台政策開始有微妙變化:從先經濟後政治的「先經後政」,轉變為「經中有政」、「漸進促政」。然而從台灣的觀點來看,兩岸關係要有進一步的進展,需要先有更多、更廣泛的交流:政界、學術界、商界、青年學子等各層級的對話和理解實屬必要,中共當局或日本政府也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改變零和賽局的思維框架,讓台灣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國際空間。當兩岸之間存有更深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以後,兩岸關係才可能順利進展到更深的層次。
長期觀察兩岸三地社會、公民行動變遷趨勢的中研院研究員吳介民,分析近期在台、港陸續掀起一股公民集體行動的浪潮。他發現這一年來,台港兩地公民行動的抗議對象雖然不同,然而兩地所面臨的「中國因素」、「中國威脅」才是兩地公民行動背後的共同原因,致使台、港兩地近期的公民行動有著越來越高的相似性。專長在國際法的中研院研究員宋燕輝,針對近期以來各國對於南海資源、主權行使範圍的紛爭,以「東海和平倡議」的成效,運用於「南海和平倡議」的協議,來平息各國的主權爭議,並共享南海地區的各項資源。
東吳政治系羅致政教授的論文則指出,兩岸關係不單台灣和大陸的雙邊關係,它也涉及到整個亞太地區各國的多邊關係和區域關係。在思考兩岸關係的發展,也不可避免的要考量到周邊各國的接受程度。政大童振源所長,他的論文從經貿關係的層次對於羅致政教授的多邊關係論所有呼應。他認為大陸應該從互利互惠的角度,先讓台灣參加更多的跨國性經貿合作組織,當台灣與其他國家、區域簽訂更多的合作協議之後,台灣人民才更有可能支持兩岸進一步的經濟互惠、經貿開放。
參與圓桌論壇的台日學者,從各學術角度提供東亞各國進一步合作的指引:政大國關中心的陳德昇研究員認為積極的經貿合作有利於東亞區域的和平與穩定。早稲田大學的天兒慧教授則主張先建立國際性的合作框架。東吳大學謝政諭院長認為「文化力」是化解東亞各國歧見、促進相互尊重和理解的良方。東京大學松田康博教授則由國際經濟史的觀點,分析東亞各國從二次戰後至今經濟實力和經貿競和關係的變遷,並預測下一階段的可能發展。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嚴震生,則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分析多邊合作交流與兩岸關係的互動性。
研討會之餘,又拜會了日本交流協會及亞洲經濟研究所,並展開深入座談。潘校長亦抽空拜會學習院大學、拓殖大學兩所姊妹校,並與日本東吳大學校友會餐敘暨改選蔡柱國先生為新會長。四天活動非常緊湊、圓滿與溫馨,不僅是東吳大學學術力在東京的拓展,也是台灣學界在國際上的發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