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學豐功 從王寵惠先生的志業看台印關係的撫今追昔

活動起訖時間:2015/5/14~2015/5/14

【秘書室訊/校園記者馬麗昕、黃羽萍報導】
王寵惠先生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獲得大學畢業證書之人,也是首次將《德國民法典》翻譯成英文之人,更是本校在台復校以來,為本校打下良好的根基,貢獻極大之人,可以說是最接近東吳大學的民國偉人。其深厚的法律學術涵養,曾於1941隨著蔣介石訪問印度。故本校很榮幸邀請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謝政諭和中華郵政董事長翁文祺,於104年5月14日上午在國際會議廳談論「欽字第一號」王寵惠先生一生的志業和貢獻,臺灣、印度之間顛簸曲折的外交關係。

功在東吳 功在臺灣
王寵惠先生一生博學功業,本校在台復學之初,面臨關門危機時,更是奔波四方,成立董事會、邀請名師、拜訪校友等……,本校現今的一切,寵惠先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今年正值本校創校115周年,校慶日更舉辦了「欽字第一號 王寵惠先生特展」,透過展覽,讓師生們能夠一窺前人的貢獻。歷史的人、事、物有時候會走到旋轉門之處,透過後人的用心,能讓它重見光明,展現其光輝。

在開幕致詞中,校長表示,「王寵惠先生是難得一見的通才,在大學教育裡能培養專才已是難得,希望同學們能學習並有所收穫」。然而王寵惠先生除了對本校建校功不可沒,在民國之初因其淵博的學識,對於中華民國的外交傾注全力。國父孫中山先生也曾資助在耶魯大學念書的寵惠先生,與保皇黨的梁啟超先生更有著亦敵亦友的關係。學成歸國後,曾於九國盟約上,力斥日本之侵犯,拒簽《二十一條件》,也隨著蔣介石造訪印度。除此之外,更將心力投入了高等教育,認為教育乃是國家進步的根基來源。如同社會學家韋伯所說「憑企盼與等待,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不管是外交、教育,王寵惠先生皆鞠躬盡瘁,努力地完成,建構一生的志業。

斷了翅膀的鳥 無法飛得更遠
兩個看似並不有關聯的題目,因為歷史上的一次因緣際會而串連了起來。蔣介石於1941年訪問印度,當時,王寵惠先生即隨跟在旁。前台灣駐印度大使翁文祺說,「在我的辦公室有三張照片,第一張是蔣介石與甘地的合照,第二張是與尼赫曼的合照,第三張是時任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訪問印度之照,我希望有第四張照片出現。」中華民國與印度的外交關係上實乃顛簸,在蔣介石造訪印度之後急轉直下。對日全面開戰後,曾派遣中國遠征軍,一路經滇緬,死傷慘烈,其中孫立人將軍帶領的38支隊徒步逃至印度,完成訓練後榮耀回國。由於這段歷史,讓台印之間的關係產生了長達六十年的矛盾、糾結。翁董事長談及這段歷史,情感豐沛,全場更為之動容。

所謂慎終而追遠,撫今而追昔,斷了翅膀的鳥如同忘了歷史根本的國家,無法飛的遠、走的長。歷史的是與非造就了現今的情勢,如不了解錯綜複雜的過去,怎能展望更多挑戰的未來? 兩個題目核心思想即環扣於此,鑑古而知今。

【文/中文三馬麗昕 圖/財精二黃羽萍】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