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解構主義遇上傳統文化 ─ 林玠里 記憶台灣海報創作展

活動起訖時間:2015/5/2~2015/5/8

【秘書室訊/校園記者廖健宏報導】
方塊、文字、符號、線條,遇上台灣傳統文化會迸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104年5月2日至8日於本校游藝廣場舉辦「林玠里 記憶台灣海報創作展」。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林俊良教授所指導的林玠里同學,這次在他的海報作品中融合了解構主義下的幾何符號素材與中華傳統文化素材,不僅十分具有創新力,也令人思考逐漸式微的傳統文化該如何發展。

本次展覽海報題材以「解構主義應用於文字造型」為方向,並在海報創作發展上以「記憶台灣」為題,目的是利用解構的研究,與這些即將消逝的台灣文化作結合。並先以AGI官方網站所提供之作品為參考,透過海報樣本蒐集後的整理與分析,歸納解構主義應用於海報之創作手法有扭曲、扭轉、分割、錯位、幾何殘缺、正負相疊等手法,再將其應用於海報創作上。

什麼是解構主義呢?
法國哲學家德希達於1967年對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展開強烈的批判,他的學說則被稱之為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開始了後現代主義思潮的第一步。
解構主義流派反對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認為結構沒有中心,結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結構由一系列的差別組成。由於差別在變化,結構也跟隨著變化,所以結構是不穩定和開放的。因此解構主義又被稱為後結構主義。德希達認為文本沒有固定的意義,作品的終極不變的意義是不存在的。

海報創作上以「記憶台灣」為主題,期以在創作上,保有台灣之色彩,並在內容上選定具有台灣傳統民俗、藝文特色之美,作為題材創作。
民間工藝是歷史文化與生活時代的紀錄,在科技資訊發展迅速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頻繁,使國家本身特有的文化削弱。台灣許多傳統的產業也因為受到國際間的競爭壓力,抵擋不過時代的考驗而逐漸消失。這些舊時代下產物保有濃厚的台灣風俗,又因風俗習慣反映了當時民情,接觸這些文物彷彿閱讀一部舊時代的台灣史。

在創作內容上,選定了較貼近「日常生活」之物品,以食、衣、住、行、育、樂為篩選方向,並參考了「國民生活須知」一書,最早對於「食衣住行育樂」之解釋:「食、衣、住、行」為物質生活所需;而「育、樂」則為精神生活所需。以此六種國民每日所需接觸的事物,而選擇了諸如龍鬚糖、彈珠汽水、油紙傘、三輪車、皮影戲等富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事物來做為創作的素材。

近幾年來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日益風行,林玠里這次融合解構元素與傳統文化素材的海報設計,也為藝術界注入了另一股活水。

【文圖/法律五廖健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