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度成果

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本校透過理論與實務鏈結、厚植學生基礎能力、建構跨域學習環境及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提供師生多元學習途徑,共創教與學的創新創造能力。並輔以多項校級調查資料的串接與統計分析,瞭解師生多元需求與成效,據此進行課程改革、提供教材教法創新支援、成立多元學習方案等措施。

(一)具體措施

1.強化理論實務鏈結,落實學用合一

(1)開設專業實務課程:

實務課程以總結或綜合性為導向,以期透過實務課程展現學生整合專業知能。

(2)開設創新創業相關課程:

開設多樣化創新創業課程,培養學生跨領域學習整合能力以及營造校園創新創業文化。

(3)產學研計畫案合作:

透過整合內外部資源,進行產學研合作與研究事務。

(4)業師協同授課模式:

為使課程規劃符合業界實務樣態,開設由教師與業師共同授課之課程,以學理印證實務,並藉業師經驗豐富學理無法完整描述之樣貌。

2.厚植學生基礎能力,提升學習綜效

(1)學習適應力評估,奠基學習基礎:

本校透過長期與全面問卷調查的「學生學習成效長期追蹤機制」,有效掌握學生就學期間之學習成效與教學品質。

(2)素養培育,厚植根基:

A.精進通識課程內容
B.增設問題導向式行動學習課程
C.積極推動跨領域程式設計課程
D.強化學生中文基本能力

3.建構跨域學習環境,培養π型人才

(1)精進跨領域學程:

落實學程評鑑機制評核,持續追蹤學程評鑑後改善情形。

(2)推動跨校跨域學習:

積極透過跨校間的跨域機制,整全提供學生更多元跨域學習環境。

(3)推動第二專長:

完成「學系專業課程課群化」及籌劃「第二專長跨域學習」計畫,期藉由修讀第二專長課程,培育學生自主選擇發展能力及領域相關知能,裨益厚植專業實力。

(4)擴大校外實習機制:

持續輔導學系開設校外實習課程。

(5)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社群:

強化學生自主學習之動機並激勵學生自組學習社群,進而透過共伴、群聚效果,帶動並提升校園整體學習風氣。

 (二)創新作法

1.落實教學創新,發展創新教學模式

(1)導入國際ISO17025:2017之測試實驗室認證規範:

在既有發展下,建立高品質檢驗技術、導入國際認證規範建置品質管理系統,並規劃提供學生檢驗技術實際操作、實驗數據分析、品質管理系統之實務課程,以增進學生檢驗技術、品質管理之能力及實務經驗。

(2)開發整合性遊戲教材:

將政治學、投票與選舉、國會政治、民意與調查研究等相關課程融入創新教學教材設計之中,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研發桌遊教材。

(3)翻譯類課程轉型:

翻譯課程由單一轉向多元發展,以型態區分為口譯、筆譯之外,再細分為視譯、跟述、同步、逐步,或依主題區分商業、科技、影視、文學、新聞等類別。

(4)推動磨課師課程:

透過跨校合作,打破傳統單一課程的學習模式,藉由數位學習的時空彈性,提供學習者多元自主的學習環境,發展課群導向之系列課程。

(5)成立「創新教育發展中心」:

規劃不同導向之課程學群與業師指導暨利用校內外創新發展相關之研究與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創新創作精神與實務技能。

2.開辦專案課程,強化學生健康體能

為延續過去師生健康促進計畫之理念,落實本校五育並重之身心均衡核心能力指標,有效執行「東吳大學學生體適能檢定辦法」,同時參照教育部常模中等水準,訂定檢測通過標準,並將體適能成績併入體育課程成績計算。

二、發展學校特色

  本校透過強化全英語課程之師資與教學、積極開設相關課程、建立多元國際交流管道等方式,開闊師生國際視野,增加其競爭力。同時,為協助學生畢業後能順應未來產業變化,藉由建構完整之職涯輔導機制,協助學生探索自我。推動機制與成效如下:

(一)具體措施

1. 建構校園國際化環境

(1)強化外語授課之師資與教學:

導入教師英語教學技巧及實用的微型教學,增進教學效果並提供跨國教師間彼此交流的可能。

(2)推動開設全英語學分暨學群:

推動以院為單位之全英語學分學程或課群,另透過建立獎勵機制,積極鼓勵教師投入開設全英語課程。

(3)建立多元化之國際交流管道:

赴外進行移地教學課程,鼓勵各院系規劃國外菁英學者來校短期交流,並邀請學者於駐點期間舉辦專題講座或參與學術研究與討論等學術活動。

2.建立學生職涯進路輔導機制

(1)建構東吳人就業實習平台:

針對學生至各式機構或企業實習提供獎勵或補助。

(2)提供全方位多軌道實習:

本校實習分為專業課程校外實習、全校性選修校外實習與學生自主興趣實習三種模式,除全面協助及鼓勵學生參與,並完善職場輔導協助鎖定個人職涯方向。

(3)引進專業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證照,提升職涯發展輔導:

擴大培養校內行動生涯諮詢師,俾利提供學生專業、即時、行動化之生涯諮詢服務。

(4)落實並強化畢業生流向追蹤調查:

透過與校友APP對接、電訪、提供線上填答管道等三種方式,以提升問卷回應率(response rate)。

3.提升師生研究及產學之能量

(1)研究論著獎勵:鼓勵教師從事專業研究提升學術水準。

(2)學術研究減授授課時數:減授鐘點鼓勵教師從事學術研究。

(3)學術研究優秀人才獎勵:獎勵教師學術研究成果。

(4)延攬特殊優秀人才獎勵:依受延攬人之學術成就貢獻度給予獎勵金。

(5)產學合作計畫之獎勵措施:鼓勵教師產學合作,訂定東吳大學產學合作實施辦法。

(6)補助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訂定獎勵辦法鼓勵教師積極從事國際雙邊合作。

(7)研發成果利益分配:定有東吳大學研究發展成果歸屬暨分配處理要點。

(8)鼓勵師生參與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辦理說明會及經驗分享,補助院系舉辦大專生專題研究競賽。

(9)創設學術研究社群:補助教師組成同領域或跨領域之學術研究社群。

(10)鼓勵教師研究再出發:訂有東吳大學教師學術研究獎助辦法,鼓勵教師多元發展,積極從事產學合作及實踐大學社會責任(USR)措施。

(二)創新作法

推動UCAN多面向之應用

為持續推廣並增加學生使用UCAN之意願,本校除運用UCAN測驗結果介接IR校務分析系統,亦連結畢業生流向調查進行相關分析。亦針對分析教學助理之UCAN共通職能評估,以探索教學助理共通職能表現與其教學成效的關聯性,並據以針對共通職能較為不足之處,以作為培訓講座主題設計之參考。

三、提升高教公共性

  高教公共性的主要目標在透明化校務資料、促進社會階層流動以及改善生師比。本年度推動機制與成效如下:

(一)具體措施

1.辦學資訊公開透明化

為問責於全校師生與社會各界人士,本校設置「東吳大學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提供閱覽本校校務及財務資訊,並於該網站首頁右下方設置快速連結「校務財務資訊公開」,提高閱覽便利性,且定期更新內容,確保資料正確性。

2.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

(1)分析招生資料,提供策略參據:

分就八項主題進行不同管道者的統計分析。

(2)改進招生試務,提升服務品質:

依本校招生委員會設置辦法之規定,組成各項考試任務編組,每年定期邀集各學系學程召開試務作業說明會議。完成面試作業系統開發,供考生自選面試時段,並透過滿意度問卷分析以作為試務機制改善之參考。

(3)靈活評量項目,強化區辨能力:

針對申請入學兩階段成績與最後錄取名次間之相關性,分別進行相關分析,作為規劃第二階段考科採計之重要參據,藉以強化甄試考科對於考生之區辨力。

3. 增加弱勢生就學機會

(1)招生入學報名費減免:

為減輕經濟弱勢學生入學壓力,提供低收/中低收入戶考生免繳/減免報名費;甄選入學個人申請則無論低收或中低收,一律免繳報名費,落實扶助弱勢克盡社會責任。

(2)申請入學補助面試交通費:

學士班個人申請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除對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考生提供免繳報名費優待外,另補助其甄試當天往返本校交通費。

(3)提撥原住民及身心障礙等弱勢學生招生名額:

本校積極鼓勵各學系學程提撥原住民及身心障礙等弱勢學生招生名額,期能順利協助弱勢學生進入本校就讀。

(4)提供弱勢考生申請入學加分優待:

實施扶助弱勢入學計畫,就低收及中低收入戶考生擇優於申請入學第二階段甄試時酌予加分。

4.提供弱勢生學習輔助

(1)精進學業、跨域學習:

設立活動參與或跨域學習獎勵,以自主學習為核心,鼓勵弱勢學生參與各種不同專業的課程及活動,擴展其視野及思辨能力。

(2)吳孕良品、扶助學習:

設立服務學習助學金,強調弱勢學生的課外能力與態度,使學生得以學習到自我歷程之外的人、事、物,不侷限於家庭所帶給的影響,讓學生也能以自己的力量減輕生活壓力。

(3)扶助弱勢、整合輔導:

依據弱勢學生實際狀況,結合既有助學金、學費減免等,擴大學生獎助學金規模。

(4)德蔭學子、助學輔導:

設立「德蔭學子計畫–校園助學專款」,擴大補助對象與人數,希冀透過計畫協助,得以讓學子減輕生活負擔,順利完成學業。

(二)創新作法

1. 進行身心障礙學生相關背景及學習成效分析

除入學時經由「身心障礙學生甄試委員會」分發之身障學生外,本校另針對入學後因各種因素而成為身障者,分析其性別分布與休、退學等就讀情形,並深入學業學習成效表現,從年級、身障類別及學院進行剖析,以瞭解其學習狀況。

2. 透過調查研究強化弱勢生扶助輔導機制

為直接了解各類弱勢身分的學生需求,以及檢視各項措施的執行狀況與成效,本校透過半結構式問卷,內容涵蓋背景調查、課業輔導需求、經濟需求、課程學習意願等之問卷分析,據以作為計畫執行調整之參考。

四、善盡社會責任

 過去,本校透過服務學習類課程及服務性社團,引領學生投入公共服務善盡社會責任,自107學年度起,本校規劃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納為校務發展計畫重點工作項目之一,希冀透過自上而下之校務推動,引領更多師生投入參與,並將落實社會責任內化為個人品格,達到永續實踐之目標。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中更透過「實踐社會責任、建構在地夥伴關係」之方案推動,型塑全校社會責任與在地關懷之氛圍與熱忱,積極進入社區帶動與活化在地產業。同時提供大學教育資源予國中小及高中之各級學校,向下扎根,創生共榮,重新建構教育生態。推動機制與成效如下:

( 一 ) 具體措施

1.回歸大學教育本質,於課程中融入服務學習精神

由學系整合院系所發展特色及資源,規劃結合學校教育與社區服務或志願服務,作為有效學習方法。
學系可於課程中融入「服務學習」精神,藉由主動參與有系統的服務性學習經驗,將學習領域延展至社區,促使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之中學習應用學校所學的知能,學習參與社區事務培養公共服務精神。

2.走出學術象牙圈囿,引領師生進入社區參與實踐 

為強化學生與區域鏈結提升專業知識應用實作能力,藉由學校行政與教學單位之帶領與規劃,或是學生端的社團運作,激發學生嵌入在地社區,主動關懷與貢獻所學,進行以人為本的行動學習。

( 二 ) 創新作法

1.扎根產業帶動區域,跨域合作活化學研

(1)與臺北市聯合醫院簽訂教學醫院合作協議:

本校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舉辦交流研討會並簽訂教學醫院合作協議,整合東吳人文、法律成果及教學資源,與醫界共同推動「以人為本、利他主義」的社區醫療服務。

(2)田中鎮六級產業振興計畫:

透過輔導及合作,進行田中鎮個案問題研究與探討,並提供相關問題解決方案。

2.重新建構教育生態,創新體制落實關懷

(1)建置多元升等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為鼓勵本校教師積極投入教學與落實大學社會責任,除宣導並鼓勵學系將教師參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或社會責任實踐研究計畫之表現納入升等指標外,計畫相關成果皆得以專門著作或教學實務報告之形式申請升等。

(2)提供獎勵補助,健全實踐社會責任內外部機制:

以在地關懷、產業鏈結、永續環境、食品安全、長期照護、其他社會實踐為計畫主軸,鼓勵教師積極投入並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Back to Top